平移与旋转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平移与旋转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平移与旋转说课稿1一、说教材
平移与旋转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平移与旋转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何现象。课程标准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结论性语句,只要求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这些现象。
二、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
三、说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
数学思考:
在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目标:
能积极参与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身边平移和旋转有关的某些事物的好奇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判断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
难点:
1、对没有旋转到一周的物体的判断,如荡秋千等。
2、建立学生的空间观点。
五、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游乐园主题图及各种游乐项目运动现象的部分图等。
学具:
学生学环境中的书、文具盒、桌子、凳子等。
六、教学方式与方法
1、探究式师生互动学习方式
2、观察法与分析法
七、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安排了六个层次,分别是玩一玩、学一学、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练一练:
(一)玩一玩——感知平移与旋转运动现象
我是这样引入的: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公园去玩一玩,(出示主题图),哇,你发现了什么?(通过教师夸张的语言将学生吸引住,然后出示多媒体:旋转椅、缆车、摩天轮、跷跷板、滑滑梯等。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它们是怎样在动,并让学生动起手来比一比,根据这些物体的运动进行分类,一类旋转,一类平移,初步感知旋转和平移现象。)
(二)学一学——分析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特征
(课件出示旋转动画和平移动画)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让学生通过实物的再次观察抽象出:旋转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转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动,方向不发生改变。得出旋转与平移这两种现象的本质。
(三)说一说——例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找出旋转与平移的特征以后,再让学生列举在生活中见到的旋转与平移现象,在说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现象描述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例如:电风扇叶子的转动是旋转现象,学生很可能说成风扇叶子是旋转现象等等。
列举生活中的旋转与平移现象以后,再让学生眼睛闭上,边想边用手做一做,什么是旋转?什么是平移?
(四)画一画——体验在方格纸中画出平移后的物体
本环节主要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多媒体呈现“蚂蚁搬家”游戏来互动学习突出重点,让学生观察分析得出:要看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先找出一组对应点,再数一数对应点中间有几格,对应点之间的格数就是图形平移的格数。
(五)做一做——在做中体验平移和旋转现象
让学生利用桌子、凳子、椅子、学具或自己的身体等做一做旋转与平移现象。在做的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将做的好的点到前面。让他们表演并说说自己做的是哪种运动现象,下面的学生判断正确与错误,并说说为什么?
等学生做完以后,教师用一根线栓住一只粉笔旋转,让学生判断,然后停下,不做完一周,做荡秋千状,又问学生,这是什么现象?为什么?紧接着推门问:门的运动属于什么现象?为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象刚才粉笔运动和门的运动,虽然没有做到一周,但是仍然是围绕中心运动,属于旋转运动。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这样旋转的现象。在这里通过老师的做很自然清晰地突破了难点。
(六)练一练——解决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问题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让学生观察之后便回答,然后核对。第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画?第三题,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自己选择用符号表示出来,然后指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判断。第四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用动画形式集体订正。第五题作为课堂作业独立完成。
八、板书设计
旋转与平移
旋转现象 平移现象
围绕一个中心运动 直直地移动
方向发生改变 方向不变
九、本节课要注意的地方:
1、语言要富有激情,不要罗嗦,要简练。
2、学生很可能要说出一些错误的旋转与平移现象,要注意引导他们运用旋转与平移的特征,去加以判断。
平移与旋转说课稿2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欣赏与设计》。
2、教材分析:本单元把平移、旋转与轴对称等图形的变换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内容,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
3、教学对象分析:三年级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网络具有浓厚的兴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概念性教学比较抽象,仅仅借助于书本和黑板等静态工具不易于学生理解。计算机能动态地展示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可以突破平日课堂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我选择在网络环境下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教学。
4、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特点,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在欣赏与设计图案的过程中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图案中的作用。
? 过程与方法:学生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设计精美图案。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欣赏与设计图案的过程中感受图案的美。
5、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欣赏与设计图案的过程中,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图案中的作用。
……此处隐藏24373个字……画画。学习总要涉及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的。“平移和旋转”对学生来说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可采用从生活实例入手,为学生创设一个又一个的情境,让学生在看、做、想中逐步实现对数学概念和方法的意义建构。为了便于学生发现“平移和旋转”的运动规律并突破学习的难点,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平移与旋转
随着优美的旋律,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进入游乐园参观,并请孩子们跟随活动的画面用自己的动作和声音把看到的表演出来。屏幕上展现出各种游乐项目,有小火车、摩天轮、滑梯、跷跷板、风车。画面一停,老师开始了与学生的交流。“刚才我们看到这么多的游乐项目,能按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接着老师用手势表示着旋转的动作“你们能给他起个名字吗?”学生们一定会说:“叫旋转。”老师又用手势做出平移的动作,问:“像这样呢?”边说边板书“旋转”、“平移”。
(设计意图:学生对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并不陌生。为了帮助学生建构准确的数学概念,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直观动感的优势,先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进一步建立对这两种运动的具体感性认识,并让学生根据物体的运动的分类。此环节教师运用分类的方法,引导学生将两种运动进行对比,并通过对比发现两种运动的特点,从而突破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困难。)
(二)联系实际进一步认识平移和旋转。
老师带领学生回顾生活,在观察中同学们发现了生活中平移与旋转现象,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当同学们初步感受到什么是“旋转”和“平移”后,老师请孩子们先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一想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然后让他们站起身来用自己的动作表现出来。在活动中同学们进一步体会了平移与旋转的特点。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爱说爱玩的特点,并结合课件的效果,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动手操作,进一步探究平移
老师出示课件移动图中的小房子,请一名同学来按口令移动。老师带头发出第一个口令:“向上平移”,接着一个个学生继续发令“向左平移”、“向左上平移”……,小房子图片在格子图上按要求移动着……在平移过程中,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们观察图片自身的方向,学生欣喜地发现了原来在平移过程中,图片自身的方向始终没有发生变化。
接着,屏幕上出现了一个有趣地题目:你是一名出租汽车公司的调度员,你的任务就是应客户要求,调度车辆达到客户指定的地点。你能做到吗?试一试吧!老师同时提出活动要求:先独立思考小汽车做的是平移还是旋转运动;再看它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个格子,并把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当明确要求后,同学们利用自己手中的小汽车学具移动着,进一步感受平移方向的变化。巡视中老师给予有困难的同学以指点和帮助。接下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在老师的启发和鼓励下,同学们打开了思路,为顾客B设计了多种接车方案。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老师因势利导,在孩子们具有创造性的记录中,鼓励他们在敢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同时学会与人交流、学会接纳和欣赏他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在方格上数出平移的格数,实际上是让学生更直观地强化了对平移的感知;在对比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体验价值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区别平移与旋转,老师为同学们提供的生活素材依次出现在屏幕上:(1)收银机(2)钟表(3)电风扇(3)操作台此时,同学们举手抢答。接着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学习了平移和旋转,同学们想到什么问题了吗?” “看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感兴趣,那么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平移和旋转到底有什么作用。”随着老师的话音,大屏幕上出现了1个话题:楼房会搬家吗?这时,大屏幕上播放出上海音乐厅平移66。4米的新闻录像。随着录像的停止,孩子们发出了“哇噻!”的感慨!老师抓住这一时机启发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此时,孩子们发自内心地体会到数学的神奇力量。在他们正在为数学的神奇而感到兴奋不已时,就提高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数学学习,能使同学们兴趣盎然。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的最后,老师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遗憾?”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网址,告诉孩子们在这个网站里有更多有关平移与旋转的知识,并鼓励他们到网上去浏览,继续学习。
平移与旋转说课稿15一、说教材
平移与旋转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从教学的意义上讲,平移与旋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教材在介绍这两种现象时,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课程标准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结论性语句,只要求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这些现象
二、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另外针对学生对现实事物的好奇,本节课在设计上,力求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在活动,在玩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和学生的特点,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正确判断平移和旋转这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能积极参与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身边平移和旋转有关事物的好奇心。欣赏图形经过平移和旋转变换所产生的美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能正确的在格子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教学难点:对于没有旋转到一周的物体的判断,如荡秋千。在格子纸上画出平移后的物体图像。
四、说过程
1、创设情境,感受平移和旋转
给学生创设活动的情境,让学生在玩与做动作的过程中,感受移和转的不同。
2、感知平移和旋转,建立概念
通过给物体的运动方式分类,来引出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在建立了初步概念的基础上,看一看,做一做,找一找,说一说,从不同方面让学生感受平移和旋转,并能准确的分辨。
3、观察图形,深化认识,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画平移的图形是本节课的难点,它主要是分两个部分,先让学生们看图形的运动方向和距离,明白什么是对应点,并通过数对就点来开明白物体的运行方式,然后,再通过上一部分的基础,先找对应点,再把连起来形成图形,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4、升华知识
由生活开始,再由生活结束,给同学们欣赏,由平移和旋转的应用,在图片中进一步感受平移和旋转对于生活的意义。
文档为doc格式